定义与假设

认知(动词):个人过往记忆总集做出决策的过程。

认知(名词):对特定信息的记忆量。

基于当代前沿科学的局限性,我们无法客观解释人类认知过程,所以使用模型解释行为现象。

参考:

认知模型包含以下内容:

  1. 记忆结构
  2. 学习过程
  3. 关联过程

关联记忆:假设多个属性组成一个具体对象,属性可被其他事物适用,每个事物必然由多个属性组成。且与其他关联事物必然联系。


记忆结构

理解案例

游戏外

假设有一瓶矿泉水,组成它的词汇会有:

  • 瓶子外型
  • 瓶子材质
  • 贴在瓶身的标签
  • 盖子

每个词汇又可联想其他词汇,最后组成了复杂的网状记忆结构。

游戏内

如图,在一局游戏内,会思考多种因素,这些因素每一个都是记忆点或信息点,每一次接收到信息,该信息都会链接到与它有关联的其他记忆节点从而输出结果。


学习过程

每个人遇到一个新事物时候,会根据已有记忆将新事物的信息加入到原有的结构中,新事物的某属性一定与记忆中其他属性节点想链接。

此时相当于平时所说的“见过了”

每次思考或决策一个事物时,组成它的信息节点们在记忆中被激活,随着次数增加,两个节点间的路径会被优化,这种优化在神经学科里有主流的模型,叫突触修正

如图中想购买装备,会经过1、2、3、4、5过程, 对于新手,每一次都要“主动思考”整个流程,这甚至可能要几秒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优化后,2、3、4、5之间的路径会缩短,当玩家想到1时,就自然的执行了2、3、4、5过程,更快速的得出结果,这过程可能小于20毫秒。

此时相当于平时所说的学会了

多次:对单一事物多次思考过程会优化相关信息间的路径。

分天:人在睡眠时会对记忆结构进行优化加固,使短期常用的信息被进一步路径优化。


理解案例

游戏外

课本中的一个知识点不仅单独呈现出来,还会以多种联系与组合方式去扩充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认知。

比如1+2=3 , 通过3-2=1可以扩展 3、1、2之间的联系。

通过多次分天的家庭作业,又会使得学生多次激活3、1、2,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连接熟练度,也就是优化信息节点之间的路劲。

关联记忆

因为记忆结构是网状的,其脑内信息也是网状的,信息之间相互关联的。关联的记忆结构决定了人类对记忆的提取方式,也决定了决策的结果。


理解案例

下意识

与“常识”不同,下意识依然经过了大脑的理性决策过程。因为其处理的信息间路径都是高度优化的,所以决策时间非常快,主观意识上认为是“瞬间”。

案例

没有经过散打训练的人,遇到近距离危险时,会下意识闭眼,经过了训练的人,会做出“身体的反应”。这取决于长期的锻炼使得大脑疏远“近距离危险”与“闭眼”的路径,优化了“近距离危险”与“身体做出反应”的路径。

没灵感

灵感来源于主题相关的素材拼装,人类在思考某个主题时,会在一定深度内检索于素材有关的信息。如果这些信息足够使用,那么就是有灵感,如果这些信息不足,那就是没灵感

有时原本想不到,第二天想到了,因为头一天多次激活了相关信息,其中包含有用与无用,睡觉时大脑删除了头天联想到但不需要记住的信息,使第二天检索信息时,相同的电流能够联想到更多新的深层信息。

相关论文:入睡后醒来可提高创造力

/var/www/html/data/pages/认知模型.txt · 最后更改: 2021/12/09 08:11 由 john
Powered by PHP Driven by DokuWiki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Valid CSS Valid XHTML 1.0 Valid HTML5